春天養陽氣 身體像屏障 疾病自然少

一年之計在於春,體內陰陽的變化與季節氣候息息相關,保護好陽氣是四季養生的重要環節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︰「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」,只要把春天「升發」這個環節做好,不但春夏時節能收到養生之效,就連秋冬季節都能減少疾病的發生,此為四時養生。春天承接冬天過渡至夏天,是由陰轉陽的季節,如果能將體內陽氣升發得好,那麼本年度的身體就像啟動了屏障一樣,疾病的發生便能減少。

文︰香港中醫學會鍾啟福博士 圖︰遊木、網上圖片

春季萬物始生,養生要順應這個特點,要把陽氣生發,保護好陽氣,重點在於「生」。按自然界的規律與屬性,春天五行屬木,與體內的肝臟相應。中醫肝臟的生理特點主疏泄,在志為怒,惡抑鬱而喜調達。所以,春天不要情緒憂鬱,心態要正面一點,做到心胸廣闊,樂觀恬愉。立春時節,陽氣初生,升發陽氣,可配合多吃味辛發散的食物,而酸味食物具收斂作用所以要少食。室內要做到空氣流通,可約上好友們,一起到戶外行山,吸收新鮮空氣,既能提高自身機體的抗病能力,又能鍛煉身體。在春天要防病保健,天氣由寒漸暖,冷暖交替,濕氣上升,是各種致病微生物繁殖的季節,時行疫邪開始活動,容易引起大流感。

春捂防冷倒

氣候轉變與體內陰陽的轉變息息相關。「春捂」就是說在春季,乍暖還寒,早晚溫差較大,氣溫剛轉暖時,不要過早脫掉長衣,身體調節體溫機能要慢慢適應外間環境變化,從而達到平衡狀態。反之則傷害到人體正氣,若過早脫掉長衣,一旦氣溫降低,或濕氣突然上升太快,會使人措手不及,身體陽氣不足,體內的化濕功能及抵抗力會一起下降。同時,春季病菌大量繁殖,在正氣不足時便會容易引發春季感染性疾病。春天陽氣始升,人體陽氣還較弱,人體五臟猶如春天的小草一樣需要呵護,所以人們仍要多保暖,勿使身體受寒。另外,隨雨水增多濕氣上升,亦要注意脾胃及關節疾病的發生。

祛濕重通陽

春夏祛濕是保護陽氣的重要環節。濕為陰邪,易傷陽氣,平時要戒食生冷,多吃健脾祛濕的食物,有助提升脾的升清功能,好讓陽氣、陰血等精華物質佈輸好周身;而脾胃功能好,有利濕濁之邪排出體外,毒素清除了,身體便能健康運作。身體的濕邪一去,體內的陽氣便能運行正常。

春天時令飲食祛濕

春季南方溫度升高,雨量和下雨的日數明顯增多,人們的腸胃功能易受濕熱影響而減弱,不妨煮赤小豆薏仁粥,做法是把少量赤小豆加薏仁,與少許粳米一起煮成粥便可,具健脾袪濕,適合容易疲倦、水腫肥胖人士。另外,可用粉葛、老桑枝和薏米煲湯解肌通絡、祛濕氣,適合潮濕時節,關節容易酸痛人士。

中醫有云「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」、「濕性重濁,纏綿難癒」,說明濕邪致病的纏綿性,但只要我們注重養生細節,持之以恒,再配合合適食療,濕氣便能遠離我們,達至保護陽氣的作用,精力旺盛,無濕一身輕。健脾祛濕提升免疫力,改善身體機能狀態。脾虛濕重者飲食上宜少油膩,戒生冷,少食多餐,另外食療上配合服用健脾化濕的中藥,如白朮、蓮子、茯苓、陳皮、砂仁、薏仁、赤小豆、淮山之類,既能健脾,又可祛濕,再適當加些生薑。

春天調養情志

如果冬天是情緒病常見的誘發季節,那麼春天便是治療情緒病的最佳季節,好像抑鬱症、鬱躁症、焦慮症等都與肝的疏泄功能不足有關,中醫認為肝有疏通及宣泄的功能,有疏泄全身氣血,調暢氣機的作用。肝的疏泄有調暢氣機、調暢情志、協調脾胃運化功能。所以為何有情緒病的人,容易會出現食慾不振,沒有胃口,或暴飲暴食,因為七情內傷、思緒紊亂,從而影響了脾胃功能。

透過調整肝的疏泄功能,有助調和情緒。中醫認為心理健康有賴氣血的和暢,藉肝的疏泄的功能,氣機得以保持流暢,則可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,心境舒暢。若肝失疏泄,長時間處於肝鬱狀態,便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的現象如抑鬱、煩躁、焦慮等。疏肝其中一個養生方法便是飲花茶,如合歡花、素馨花、洛神花等。另外,行山、郊遊、慢跑、練氣功、耍太極都是很好的養肝護肝的方法。